一、冷鏈物流涵蓋那些物品,包括怎樣的一個過程:
食品:鮮肉、水產、熟食、蛋、奶、蔬菜、水果、飲品、冰淇淋制品、巧克力制品等
其他農產品:花卉類植物
藥品(尤其是疫苗和其它針劑)
對溫度敏感的電子器件、化工品
冷鏈的過程,比較復雜,簡化之后大概分為幾個主要環(huán)節(jié):加工包裝、存儲、運輸、展示。
大部分產品需要全程冷鏈處理。
個別產品只在特定的季節(jié)和地區(qū)對溫度敏感,例如涂料(分為水性和油性)在冬季的運輸和保管,非常態(tài)的需求導致非常態(tài)的技術水平,這就是我國冷鏈物流的現狀,我就不揭秘了。
特別的說幾種疫苗的冷鏈過程:乙肝疫苗需要在2-8攝氏度之間保存運輸,而且有效期在5個月以內。脊灰疫苗需要在-20攝氏度以下保存。很多縣一級機構,疫苗是放置在冰箱中保存,頻繁開啟,靠近冰箱門口的疫苗會受到影響,再往下一級機構調配的過程中,因為是小批量的調撥,再加上監(jiān)管和人員責任心的缺失,黎民百姓用到的疫苗……
二、宏觀來看:
跟大家生活息息相關的農產品物流,若要究其真相,必然慘不忍睹!此處不長篇累牘!!!!!!
仲量聯(lián)行引述埃森哲報告——《創(chuàng)造高效的中國食品供應鏈(2006)》——指出,中國需要溫控介入的產品,只有15%是嚴格按照正確方式在操作。時至今日,我想,這一比例也許有所提升,樂觀估計,也只是徘徊在20%-30%之間,總體并不樂觀。而在2007年,中國供應鏈協(xié)會估計,國內冷鏈設備的配備率只有10%。相應的,發(fā)達國家的硬件配備率在90%以上。
仲量聯(lián)行在2010年的一份報告中指出,中國每年的果蔬,30%損毀在運輸和保管環(huán)節(jié),人均冷庫存量,中國只有0.01立方米,而美、日分別達到0.23和0.22立方米。
我在另一個問題中提到過一些冷鏈運輸中的土辦法,在此略微重述:冰塊大量使用、棉被大量使用……
三、用幾組數據來繼續(xù)說明:數據來自于中信證券2010年中期的一份報告。
現實中,我曾嘗試跟個別水果攤老板、菜市場大嬸聊過幾次,他們的環(huán)節(jié)屬于冷鏈的末端,常用的方法有幾種:1、保持快速周轉,每天天不亮就要租車前往新發(fā)地批量采購,盡量不囤貨;2、使用“成本低廉”的保鮮手段;3、一般做小本生意的,沒有什么冷庫、冷藏概念,個別老板表示,如果就近有小規(guī)模的冷藏設施,而且成本低廉的話,也很愿意考慮租賃,但現實中是匱乏的。
偶爾去超市,會在生鮮區(qū)多走走,看看熟食、生鮮的展示環(huán)境,感受一下溫度。相比較而言,家樂福、沃爾瑪等大超市的展示水平相對完善,比如凍雞,家樂福會用專門封閉的冷柜來展示,寒氣逼人。而在京客隆等中型超市,開放式的展示很不科學,如果你用手捏一捏凍雞……總是柔軟……
上圖是農產品預冷過程的一個示意圖,圖片來自網絡,僅供參考。在“預冷”環(huán)節(jié),國內的處理能力是嚴重缺失的。舉個例子,新鮮的荔枝,經過嚴格的“預冷”、保鮮處理,在合適的冷藏技術下,可以保持一個月以上的新鮮度。而普通蔬菜、水果的保鮮周期,可以維持到半年左右,甚至更長。
四、反思現狀:
政策面、監(jiān)管面的問題略去不提,太宏大,也太悲哀。
標準冷庫的投資巨大,不僅僅是建筑的問題,還包括保溫材料、制冷系統(tǒng)、通風系統(tǒng)、溫控系統(tǒng)的部署,一般企業(yè)建造冷庫,資金投入和投資回收周期,都是痛點。
冷鏈運輸設備,一臺設備先進的大型冷藏車,采購價在百萬左右,維護成本也高于普通貨車,即使小型冷藏車,造價之高,可以置換一臺Q5。而一臺普通的9.6米保溫車,油耗會比普通車型高出5升左右(百公里)。
市場需求的總量和用戶的成本預期,與冷鏈物流企業(yè)的投入,不相匹配。
市場,需求方的意識,麥當勞/肯德基之類的企業(yè)對冷鏈物流的要求很嚴苛,也篩選扶持了一些優(yōu)秀的本土供應商,但國內的某些企業(yè)就不一樣——說偏激一些,是利益驅使下價值觀的淪喪!
消費大眾的常識。人們對食品安全、藥品安全很敏感,菜價、肉價也在猛漲……所有的探討(此處剔除對造假商家的抨擊)涉及本質的有多少!
綜合來看:無論從那個點重點描述冷鏈物流的現狀,都不能涵蓋真正的問題。
13907153319
13907153319